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區經營(一)

  1. 補習班、才藝班、家教班,還不如你來自己教
 教育專家反對補習的聲音從我們小時候一執持續不斷地喊到今天,講到聲音嘶啞了,改變的只有外在的補習形式,卻改不了家長的價值觀。於是,從很早以前國小的惡補,變成了有錢人請家教,到今天則是很有錢的人把小孩送到森林小學或美語小學,沒那麼有錢的人把小孩送到各種才藝班或者找家教。除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我們偏偏就是想不出小學生那個腦袋瓜裡還塞得下什麼值錢的東西。我們沒有能力跳出淺薄的社會價值觀去看到「人」的質地,於是,國中以後還是有各種惡補和測驗卷(唯一「進步」的,是現在連資優生和研究所補習班都出籠了)。

 才藝班當然有機會學到一些東西,森林小學當然教學方式可能更富有創意。但是,小孩子的情感呢?她對待自己和家人的態度呢?「學習空間」徹底取代「家庭空間」之後,小孩子的人格雛形裡頭會不會缺了一大塊版圖,並且從此無法填補?我們恐怕從來都不曾去想!家長拼命想給小孩更好的教育,以為專家比自己更懂得教育的理念和策略,自己不用懂,只要負責賺錢和開車接送就好了。真的嗎?家長無可迴避地要替孩子選擇教育場所與型態,一個一無所知甚至理念錯誤的家長,會不會要把小孩子給送到很有問題的地方去學習?甚至即使運氣好選對了地方,會不會仍然用錯誤的方式去要求小孩,規範小孩?即使真的進了森林小學,到底小孩子以後要怎麼理解親子關係?她長大後會怎樣對待她自己的孩子?假如小孩真的很幸運地從森小、全人中學、過外著名學府學到一整套極為開放的價值觀,因而決定要和黑人結婚生子,到黑人區去從事反政府游擊組織,或者要當貼錢的自製電影導演,家長能接受嗎?還是說這將意味著家庭的決裂?王文洋說當有錢人家的小孩很艱苦,這又意味著什麼?
 我沒有辦法想像「大人負責賺錢,不用成長;小孩負責讀書,別人教他成長」到底是什麼意思,除非我們真的願意接受親子之間漸行漸遠,甚至親子反目的結局。
 「陪小孩子一起成長」不是一句空話,也不要老覺得學習是一種苦差事(假如是的話,妳幹嘛逼小孩子學習)。如果父母不曾用自己的心力去參與孩子的成長,親子關係註定要疏離或者變成一種無可奈何的義務;如果父母的眼界比孩子狹隘,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恐怕註定要承受許多的委屈。假如父母願意成長,親子教育不但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甚至還是家庭中每一個有參與的成員都能獲益,並且在後來不時懷著喜悅去回憶的。
 國小與國中階段所有的功課,都是任何家長都可以教的(不一定很有效率)。就其知識的內容而言,其難度本來就是設定在「每個人都能學會」(所以才叫「基礎國民教育」),因此每個家長只要願意學都可以學得好(而不只是學得會,也不必然每一題都會)。由家長親自來教,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告訴孩子哪些題目太刁難,不會沒關係(妳用心學過還不會,那小孩子就沒必要會了,反正你不會不也是活得好好的,甚至還大學或研究所畢業,起碼也高中畢業了呀)。尤其假如先生是學理工的,更沒有道理不自己教。
 我的孩子從來都沒有補習也沒有家教(我和他媽就是家教)。小學到國中階段我都讓他們自己讀,為的是培養他們自修的能力。(給孩子太好的老師,用過分細心規劃的教學步驟替他們秩序井然地排除了學習過程所有的障礙,結果孩子功課是很好,長大以後卻從來沒有培養過面對艱難書籍的讀書能力,上了研究所或大學以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摸索下去。)等他們有問題不會時,再來問我們兩個。孩子讀書時,我們夫妻盡可能不看電視,也在旁邊讀書或寫作(這樣小孩子才會覺得有伴而不孤苦)。孩子每過一段時間該休息了,媽媽去弄點吃的(有時候我負責出去買),一家人邊吃邊聊天。孩子心情不好讀不下書,有時會邊撒嬌邊讀書(「媽,漢武帝幹嘛跟匈奴打架?」),就陪著他講點故事不也很好嗎?幹嘛整天把他當機器人?一家人一起讀書,一旦養成習慣,其實是氣氛蠻好的。不要說孩子的教育都交給別人,面對孩子只會溺愛,或者責備他成績不好,以致親子關係淡而乏味,或者縱容過度無造成孩子後來無可救藥的人格缺陷。
 孩子成績單拿回來,我們從來不管成績的高低,只注意他在班上的排名。如果落後太多,就要仔細看考卷。考卷拿回家,一題一題看他答錯的題目。如果確實有重要的觀念不會,告訴他應該重念哪些地方,或者在教他一次。不會的學會就好了,沒什麼好責備的。如果是老師出得太刁鑽,很明白地告訴他這一題不值得會,並仔細說明理由(這很重要,不要養成她迷信書上的東西,好像參考書有寫就該會似的)。如果是不小心錯,提醒她注意(但是不用逼,粗心的毛病寧可從生活規矩上去要求,不要去計較數學計算題錯幾題),並且把這些老師出題不當或粗心錯的分數加回去,當作她真正的學習成效(本來學習成效檢測就該考理解而非其他無奇不有的東西)。所以,我們家小孩從小學習意願高但學習壓力卻很小。兒子有一次數學考四十分,女兒還每次都考到將近一百分,很驚奇地跑到她班上去宣傳「我哥數學考四十分沒有被罵耶!」如果不是自己在教,我不見得有這份自信心去接受他們偶而離奇的成績。但是自己教,卻可以免除她們為瑣細無聊的東西而緊張的壓力,讓他們知道大人也有疏忽或不合情理的地方,幫他們建立自主判斷能力,還可以在面對主流價值時保持自主性又不失去信心。如果你不當她看考卷,她的自信心必須是在接受主流系統各種謬誤的前提下建立起來,這個代價太大了!
 教小孩的時候,不要急得要死地一遍又一遍用正確的解法重複教他,搞的自己氣急敗壞,孩子緊張得哭出來。這樣子交個三兩次,大人小孩都會受不了而放棄。要倒過來,孩子做錯的題目,讓他先告訴你他以為題目要他做什麼。尤其小學階段的孩子,思考方向無奇不有,對同一道題目,不同的小孩經常有不同的想像。從大人的眼光看起來,好像是小孩子「誤解題意」;體貼地傾聽他的說明並從小孩子的觀點再看一次,果然這些題目還真的往往寫得太簡陋(對國小學生而言),因而容許別的理解方式。帶孩子長大的過程,讓我重新發現孩子的想像力比大人豐富,也讓我重拾許多「換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等到題意真的弄清楚了,再來看孩子的解題過程,看他是怎麼想的,從而找出他誤解(或開始岔出去)的地方,在那個地方把觀念進一步釐清楚。教小孩,要從傾聽開始,進而進入他的思緒和他的世界。等你弄清楚他是怎麼想的以後,才可以開始教。這樣教,才會發現你的孩子多可愛。孩子小的時候,留下許多啼笑皆非的趣事,很多都是他們對成人文字世界的各種誤解。假如你對語言哲學有興趣,這樣的經歷更是哲學工作者最富啟發性的學習過程之一。
 不過,不管你在教孩子什麼功課,千萬要記得:培養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遠比培養他知識和技巧重要。主動學習,有能力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培養出自己面對艱深問題的耐性和自信,這是一輩子的事,愈到高階段的學業(譬如面對博碩士課程),以及工作場所,愈是端看他在這方面的能力。反而解題速度的快慢,計算錯幾題,生字錯幾個,根本不重要(只要不太離譜就可以了)。我在清大尤其受不了那些從小補習過來的小孩,講課觀念深一點就不懂,愈到挫折就逃避,念碩士了還像家教班學生,什麼東西都得給他準備好,缺一樣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上了國中,系統性推裡的能力必須要好好培養,這尤其反映在數學科上面。家教、資優班、補習班都不是學習數學的最佳場所。教國中生數學其實蠻容易的:在客廳放個大白板,每週一個晚上,叫他在白板上給你上課,把課本的東西有系統地講給你聽。你只要有聽不懂得地方,就問他,請他再講一次。小孩子剛開始時通常真的教不好,因為小學階段的知識通常較細碎,體系性較不明確。但是有耐心地讓他多講幾次,必要的時候協助他突破講解的困難(但次數愈少愈好),通常他就會愈教愈好。剛開始的時候他們反正認定我懂,講不清楚的地方就耍賴。逼得我只好請太太當學生,由她問問題,我只負責旁聽。讓孩子學講課,會逼他進入「主動思考狀態」(現學現賣),他不但要吸收知識,還要設法找到一套屬於他自己的整理方式和系統,再設法轉化為可以對別人也有效的系統與陳述策略。這種學習狀態,遠比寫參考書還細膩、深入、思考層次豐富多元,更可以培養他獨立的體系性演繹精神。這樣訓練個半年,孩子對理科的掌握能力基本上已經不會輸人了。
       我的地理觀念一塌糊塗,由太太負責教孩子歷史和地理。她的教法也很像我的風格:叫小孩子自己唸過書,自己有把握以後下來講給她聽,她負責提問,提醒孩子地理和歷史知識背後的系統和整裡的方法。我則在碰到重要的歷史章節時,補充這些歷史事件背後更廣泛的文化史含意,幫他們把歷史變成是一個有人類熱情、理想與各種意義的追求的過程。當然,我也自己教小孩美術史、音樂欣賞、陪小孩念建築史。其實在飯桌上,我幾乎什麼都教;旅行時,還教他們怎麼吃紅酒搭配羊乳酪(真的是人間美味,而且不會發胖)。就是因為親子的互動很密切,我才能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時體會到他們逐漸成長的那份喜悅,也為自己和他們感到驕傲。
       真的,不要補習啦!光是來回車程,要浪費孩子多少時間(總要一兩個小時吧)。何況,不去享受孩子成長過程的喜悅,養小孩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