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台灣關鍵事實 Q&A:(4)資訊彙整的力量

Q:我還是不懂「關鍵的事實,就是愈關鍵的力量! 」或者說,我不相信你這一句話。
A:所謂「關鍵的事實」,就是對於關鍵數據的彙整;而關鍵數據的彙整就是要「以最少的資訊呈現問題最完整的概貌」。
        很多資訊都要「完整」才會凸顯意義,而且彙整過程會讓問題的衝擊成幾何級數的幅度迅速擴大。「完整」不是鉅細靡遺,而是慎選最能凸顯問題「全貌」的關鍵數據,要「以最少的資訊呈現問題最完整的概貌」,而不需要次要的細節。
        以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的影響為例,大家不時聽到全球災情,但是聽完就忘記了。底下這一張圖彙整2010年下半年全球最重要的水旱災,它不是鉅細靡遺,但卻顯示出問題有多嚴重。
          其中美國中西部是美國最大糧倉,今年變成50年來最大水災。這半年的浩劫造成全球糧食儲存量急遽下降,變成低於70天的不安全(如下圖)。2010年底到2011年初的曲線我懷疑有問題,可能是儲存量更低,但是統計單位怕引起糧食恐慌而隱瞞。
          
        再以農陣反對的浮濫徵收土地來說,政府的手段是把全台徵收案分解成無數個案,使得全國性的土地徵收浮濫(錯誤的產業政策、政治結構與稅賦政策)被降低至「地方政府層級」,然後在報紙上勸一下劉正鴻給人看就沒事了(甚至不需要打自己的孩子給人看)。然後再把一個徵收案分解成「贊成開發」與「反對開發」,使土地的不正義變成少數個人阻礙社會發展。
        資訊被切割、零碎化,它的意義和價值就迅速地被貶低。反之,資訊被彙整、復原,它的意義和價值就迅速地上升。當資訊以算數級數彙整時,意義會以及和級數的方式上升。
        譬如說,農陣一直在講閒置工業用地很多,但是如果(1)把它們的數量和地點標示在地圖上,就會把個案串連而使個案重新恢復其全國性意義;如果(2)同時把徵地案的面積和地點也標示在同一張地圖上,就會更清楚地看見徵地的沒必要性,以及炒作地皮的事實;(3)如果再把都市計畫區內可安置的人口數、非自用住宅,以及住宅供過於求的事實畫在地圖上,跟徵地案擺在一起,就可以更清楚地看見徵地案的不公不義。
        同樣地,零星地反水庫、反搶水很難讓人家跳脫「這是地方上的小問題」的感覺而提升到「這是台灣的問題」。如果把全省案件放在同一張地圖上,必且把附近浪費水的情況或用水大戶標示出來,就可以較容易看見問題的規模與嚴重程度,以及不公義在哪裡。
       
Q:是不是可以用地理資訊顯示系統與公民舉發的方式發揮「關鍵事實」的力量?
A:英國的環保法規很進步,如果有人拍攝污染的照片,彙整證據,就可以直接到法院控告政府瀆職。法院開始受理後,會根據證據力的是否充足加以宣判。如果舉發者勝訴,法院會要求政府把該案應罰的罰款交給舉發者,然後政府再去找污染者討回應罰的罰款。因此,舉發污染變成一種「事業」。如果有人願意使用地理資訊顯示系統去建立一個「美麗台灣通報網」,就有機會讓大家用自己的力量去舉發全省各種弊端,彙整在網路上,讓個案變通案,讓百姓的無辜變成政府的無能與不公不義。
        至於這個網站的內容,我初步想到三大議題::(1)徵地(地點與面積)與閒置工業、商業、住宅用地(地點與面積)、(2)搶水與各地水庫淤積、浪費用水或主要用水大戶(地點與水量),(3)河川、農田與空氣污染的資迅(讓使用者可以偷拍污染排放者,PO到網上)。徵地與閒置用地放在一起才能呈現出問題較「完整」的面貌,搶水與浪費水要綁在一起才容易看見問題,而污染原則要跟受害者綁在一起。
        這樣一個網站可以當作「台灣關鍵事實/數據」網的姊妹網,也可以建構在「台灣關鍵事實/數據」網裡面成為它的一個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