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我對台灣的十個願望――挑戰2020

有讀者問:我對台灣的時弊有諸多不滿,那麼我要的台灣究竟是怎樣的台灣?其實我以前的文章裡都有根據不同脈絡提出的願景,簡單一句話,我所期的台灣就是:有情有義,在天然資源條件下可以永續,使得我們的下一代看得到未來,敢生孩子,不需要自殺,甚至於愈來愈覺得幸福

1987年我出國的時候,台灣資源分配的公平性比現在高,不管是什麼學歷或畢業於什麼學校,願意努力的人都找得到工作;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的社會裡人人都有機會創業,社會蓬勃發展過程中很少有人的創業會造成別人的失業。而學術環境、自然環境、家庭情感與社會關係如同我在「台灣的希望――給一位歸國學人」這篇文章裡所描述的。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們失去的遠比獲得的多!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我們從美國學到不適合台灣的價值觀與社會發展願景!

未來20年,我們很有機會要經歷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德國經濟結構研究院所描述的衝擊:2020年石油每桶226~500美元,GDP每年減少1.5~3.0%,持續20年。對於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而幾十年來都不曾經歷過GDP負成長的台灣,這會是一個極為劇烈的衝擊,甚至要付出流血衝突的社會動盪才能解決。這不是我要的台灣!

我們必須要從內(價值觀)到外(生產與分配)徹底地改變,才有辦法比較和緩地度過這個隨時可能降臨的考驗。就我目前的粗略看法(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因應這個挑戰需要十項重大的改變(十大社會願景):


(1)大學重拾中西學術傳統,回到正軌,如同我在退休申請函裡所說的:「學術傳統旨在明辨是非,破除愚盲,探索社會發展之未來,培育後進,以促進社會之公共福祉,而非用以圖謀個人之名利與地位,或虛幻之世界排名。」這是西方一向的學術傳統,也是中國知識份子一向的傳統。只有大學的價值觀重新被矯正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才有重新被矯正的機會。
        延伸閱讀:「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學術自由的本意與淪喪」、「補助博士就業,200人「受惠」,多少人受騙、受害?」

(2)能力強的人以造福社會和鄰人為其人生目標,而不以剝削別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目標。這不是不可能的,中國讀書人一向以此自負,我們無聊的虛榮心和貪婪是從美國進口的,連法國人和德國人都看不起這種價值觀,所以法藍西學院院士 Michel Albert 才會在《兩種資本主義之戰》裡抨擊美式資本主義。要矯正這個時弊,必須先把大學拉回正軌,年輕人才有機會受到好的教育與啟迪,跳出幼稚、低俗而殘酷的美式英雄崇拜。
        延伸閱讀:「聰明要怎麼用?」、「什麼叫『知識份子』――從中研院的《人才宣言》說起」、「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反賈伯斯的理由?」、「再談市場機制與財富觀」、「半導體代工的故事(上)」、(中)(下)
  
(3)知識份子與知識青年願意關心公共事務,監督政府、批評時政,以其言論讓這個社會知道事實真相與是非對錯,從而培養出100~200萬願意以選票對政黨進行集體獎懲的公民,通過關鍵少數的力量重新把政府從官商勾結的體制裡拉回到為全民服務的體制。要達成這目標,必須利用網路免費媒體,突破被政商勾結體制壟斷的媒體,以老鼠會的方式一傳十、十傳百,從新把「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拉回「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正當傳統。
         延伸閱讀:「2020台灣的嚴峻挑戰與2012的大選」、「比幹譙、建言、請願、控訴、連署更有力的政治行動」、「中間選民可以用網路改變台灣的未來」、「責任政治的第一步:「台灣的關鍵事實」的公共書寫與公共管理」、「責任政治的另一步:集體要求2012候選人提出有完整數據的政」、「只問是非黑白,不問統獨藍綠

(4)企業界的菁英以合理利潤為前提,以「創造最多就業機會」為最終目標,而不再以「爭強鬥勝、廝殺傾軋,見血不休」的美國式惡質資本主義為尚。傳統上中國的讀書人就是以「利用厚生」為尚,生意人就是以「見利忘義」為戒,這就是日本「儒商」的原型;日據時代台灣許多企業經營者受日本「儒商」精神的洗禮,以「養活員工家庭」為榮。直到美國式惡質的資本主義在台灣日漸興盛發達之後,企業文化丕變,變得不擇手段、不仁不義,甚至把大學也一起給帶壞,相互勾結,狼狽為奸。
        延伸閱讀:「台灣沒有茉莉革命,因為我們有過勞死和燒炭自殺」、「當你碰到「市場教」教徒時(1)」、(2)(3)、「『智慧』是社會的公共財」、「台、清、交大不敢告人的秘密」、「從倫敦『暴動』說起

(5)建立合理的稅賦與表揚制度,讓虛榮心永遠無法滿足的企業家可以用造福社會的方式鬥輸贏、比高下,而不需要用逃漏稅、劫貧濟富、官商勾結的方式填補意義感的空虛。許多企業家都在以不擇手段的方式追逐三代也糟蹋不完的財富,他們的財富跟我比起來只有一個相似和一個差別:我們的財富都用不完,但是他們死的時候留下的錢會遠比我多。這些人嘴巴裡說是要對得起小股東,實際上只不過是通過虛榮心的滿足來填補人生意義的空虛。既然他們要的是虛榮心和眾人豔羨的眼光,我們可以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建立12金人,每年納稅前12名的人逐一佔有12金人的位置,金人下方有一銅版,廔刻歷屆佔有金人位置的富豪。
        延伸閱讀:「誇富宴potlatch)」、「梁文道:炫富

(6)參照德國的萊茵模式、北歐福利國家模式、羅斯福新政(或凱因斯模式),建立合理的勞資關係與完全公平的產業競爭。汲取政治經濟學以及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智慧與血淚教訓,打破旗艦產業與規模經濟的迷思,回歸亞當史密的初衷,政府負責共有技術的研發,所有企業規模相近(都是「中小企業」)以避免不公平競爭、壟斷以及綁架政府。參照德國的萊茵模式,讓勞工參與企業決策,解雇工人或放無薪假必須經過勞資協商。通過這樣的機制,讓願意認真工作的人都對未來毫無憂慮。
        延伸閱讀:「我們需要健康的市場機制與正確的財富觀」、「誰是99%?――妳跟華爾街前的抗議人潮有何關連?」、「無薪假充電補一萬』,業主管賺錢,納稅人管賠錢?」,其他(以後會繼續寫)。

(7)回歸亞熱帶農漁牧整和的生產模式,追求「可永續的高品質飲食」,取代美國式「糟蹋自然資源、追求利潤、品質惡劣而有礙健康與環境」的農漁牧生產模式。美國是一個「地大物博、人煙稀少」的國家,他們可以用浪費自然資源的方式進行農漁牧生產來滿足們追求財富的貪婪;但是台灣和亞洲都是「地狹人稠、物資貧乏」的地區。亞洲67%的石油靠進口,50%的肥料靠進口,平均糧食自給率只有70%~80%,卻毫無自覺地追求美式經濟與美式生產模式。一旦 peak oil 發生,將會同時遭遇糧食危機、能源危機與經濟危機。因此,台灣必須放棄每式「浪費自然資源以追求最大利潤」的生產模式,轉為「以合理利潤追求自然資源的最有效利用」。就這目標而言,台灣必須發展以小農為主,地產地銷為原則的農漁牧生產與消費模式。
        延伸閱讀:「美國糧食價格直追 2008 年」、「糧食與經濟的鬼扯」、「糧食危機的邊緣」、「台灣必須儘速開始研究「亞熱帶」食物生產體系」、「以血腥的手段讓眾人敬仰你

(8)發展綠能、節能的能源、運輸與產業政策。開發地熱發電與風能發電,忍受高電價但節省能源使用。發展公共運輸取代私人動力車輛,充分利用台灣所累積的知識、技術與創意,發展「低耗能、低耗水、低污染、高附加價值、合理工時與工資」的產業,取代「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價值、高工時與低工資」的代工產業。
        延伸閱讀:「給關心出路的理工學院博碩士生」、「給理工學院研究生(2):如何研判未來產業的就業前景」、「『石油危機』是危言聳聽?」、 「從鴻海的崛起與戰國策看台灣的產業與學術發展策略」、「『高科技』的真相與假象

(9)破除GDP的迷思,降低對能源的倚賴,以新的工業生產模式促進就業和物資的有效利用。台灣的能源自給率只有2%,為了要在低能政策下生產出充裕(而非過剩)的工業產品,必須盡量採用以 re-use、repair、re-design 為優先的「回收在利用」生產模式,而非 re-making 為主的 recycling。

如上圖所示,目前的 recycle其實是把第一次製造時所做的過的事全部逆向作一次(拆線、漂白、絞爛成棉絮),然後再重製(re-making)一次。這要所花費的能量與成本當然高過「新製」。但是,第二圖代表另一種極端(re-use, re-pair),只要清洗縫補就再利用,無須重複原來整個製造程序,這樣當然極省能量,但是無法滿足我們的虛榮心。第三圖是把衣服拆掉,單色的布無須漂白直接重染(省染料),然後按照新設計的款式重新縫製,這樣可以省能源,但是卻可以或的跟第一圖一樣的享受。此外,我們所有的產業都應該以「創新」取代對「產量」的追逐,回到有效益利用物資的最高原則,以「發揮巧思、巧藝」的方式來促進就業與提升生活品質。重要的是「生活品質」而不是「產值」或GDP。在對外貿易上,也要以「高附加價值、省能、省水、低污染」的產業與產品來換取外匯以購買台灣所缺的能源與物資。

(10)以過去的儲蓄跨過少子化與 peak oil 的危機,建立可永續發展的社會。台灣既有人口已經超出自然資源所能供養得起的規模,如果可以將人口減少到1,500萬左右,並且地熱能源開發順利的話,或許可以建立起資源寬裕而且可以永續的社會。但是要往這目標邁進,就必須經歷一段少子化的社會衝擊。所幸,我們戰後兩代努力儲蓄的結果使得台灣有足夠度過這危機的外匯。如果我們妥善使用這些儲蓄來發展老人照護產業,以及使用半自動化輔具來協助老年人口延長就業年限,有機會一次把少子化的問題與人口過剩的問題一併解決。問題是,如果放任貧富差距以及各種劫貧濟富的政策,10年後台灣有危機時又放任富人將台灣的財產淘空,移到海外,我們的未來處境將會益形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