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我們的智慧,他們的財產

        如果你Google「Aaron Swartz」,會找到 4230萬比!他原本是個擁護自由軟體的軟體天才,卻被美國一位檢察官以「侵犯智慧財產權」為由迫害經年,最近他以自殺抗議檢察長的迫害,也宣示自己捍衛「知識與智慧公共化」的決心。「智慧財產權」將財團剽竊公共財的作為合法化,爭議多年。這事件更進一步凸顯「智慧財產權」的惡劣面,也點燃了美國民眾的怒火──迫害他的檢察長不但受到許多社群的聲討,罷免他的請願聯署人數更已經超過法定門檻,連白宮都感受到必須提出新的態度來正面回應民怨。
         Aaron Swartz 在14歲那年跟人共同開發了「RSS推播技術」,但他並選擇不申請智財權,反而投入資訊自由化運動,反對封鎖知識。為了凸顯他的理念,2011 年他在 MIT 大量下載 JSTOR 的學術期刊,然後把下載的內容紋風不動地還給JSTOR,所以JSTOR宣布不追究他的法律責任,但美國聯邦政府卻對他起訴,並將他下獄。
        學術圈一直有一個不為外人所知的奇怪傳統:政府出資給學者做研究,學者費盡心血把研究的結晶寫成論文後寄給學術期刊,另一批學者用政府付費的上班時間審查論文,論文被接受表後作者不但拿不到稿費,還得要由政府的研究經費中支付「出版費」;然後版權卻屬於出版社,學者、政府和真正出資的納稅人想要看論文還得要花錢跟出版社買。這是標準的「我們的智慧,他們的財產」,以及「勞者無獲,不勞者獲」。
        還有更嚴重的事:台灣有一堆教授出版了一大堆論文,只因為沒空或不願意去申請專利權,而被跨國公司把相關智慧融合進他們的專利權裡去,而台灣企業卻要花大把錢去買這些公司的授權。這又是「我們的智慧,他們的財產」。
        我不知道擁護主流經濟學的人要如何理解這一件事?市場失能?政府失能?學者失能?
        或許會有人主張「使用者付費」:學者要爭取稀有的出版空間以提升個人學術地位,他就該付錢;讀者想要吸收新知識,他就該付錢!但是,出版社憑什麼多頭賺取不勞而獲的錢?靠壟斷通路。這世界上最重要的獲利機會幾乎都靠壟斷,而亞當史密所鍾情的完全競爭市場大概只存在於便當店這一類行業裡。不管你多麼喜歡 Milton Friedman 的理論,都不可以忘記:當你擁護既有的市場機制時,實際上你很可能是在擁護不勞而獲的壟斷!
        「市場萬萬歲」的人或許還會爭辯:沒有這些出版社,誰來出版、流通與上架?他們出售服務賺取正當利潤,誰曰不可?
        這是鴕鳥精神!只願意看見出版商的付出,而不願意看見學界與納稅人的付出。
        美國國會議員曾在 2010年提起一個「聯邦研究成果公共化法案(Federal Research Public Access Act)」,要求政府出錢的研究必需發表在特定期刊上:這些期刊必須同意在論文出版滿 60 天後將版權無償釋出,以便公佈在民眾可以免費下載的數位資料庫裏。這個提案顯然是更公平地處理了納稅人與出版商各自該有的合理權益。
        可惜各大學術出版商聯合起來反對,使得這個法案無疾而終(untimely death)。
        下次你要為市場機制辯護時,記得先了解一下這個社會真實的運作,想清楚教科書和真實世界的差距,然後問自己:「我是在捍衛壟斷機制與不當利益?還是在捍衛公平與正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