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誰的經濟困境?

       馬英九找蕭萬長出來救經濟,很多人當老梗,不看好。問題是,酸完以後怎麼辦?日子照過?繼續等待2016年的總統上任?努力開始討論「2016總統條件說」,以便選出不再讓我們失望的總統?
       馬英九回頭找蕭萬長,確實表示他再也想不出該怎麼救經濟,口袋裡也沒人了。但是,馬英九的困境是他不會用人?還是他根本沒有人可以用?還是說,人才是有,但是在既有的官商勾結機制下,誰當總統都一樣?
       我擔心的是:台灣的困境或許正是後面兩者!

      務實地看,目前檯面上有機會競逐 2016 總統的人之中,沒有一個是精熟經濟與產業問題的。如果有一天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當選,大概也只能從表面上的資歷來決定要把經濟與產業問題委託給誰去解決。但是,要論表面資歷,馬英九用了兩個中研院的經濟學院士,學術底子還不夠好嗎?論實務,馬英九用了蕭萬長、江丙坤、陳沖,個個都曾被業界看好過,實務歷練完備。你說,媒體喜歡的「財經專家」之中,還有誰沒有在馬陣營出過謀略?
       也許,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真的沒有培養出足以在今天獻策突圍的人。
       我在 Google 上面搜尋過去一個月以來討論「台灣經濟問題」的網路文章,只找到兩篇文章看起來有抓到當前的問題:李柏峰的《蕭萬長別鬧了:沒有公平正義 弄不好台灣經濟》,和陳柏謙的《「悶經濟」中爽到誰艱苦到誰》。其它我看了數十篇,看不出那些意見真的可以拿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OECD 國家比起來,台灣目前的問題表現在低度就業與低薪(非典就業),而不是失業率。學非所用與低薪主要有兩個直接的原因:(1)產業技術沒有升級,產業附加價值低,因此人均 GDP 上不去;(2)企業有賺錢,而且愈賺愈多,但是不肯給予員工合理薪資。李柏峰和陳柏謙的文章都具體數據告訴我們:台灣的企業確實虧待勞工;(3)大學所教非業界所需,學用有落差。

       要解決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機制是勞工要聯合起來。但是,這個病根是台灣勞工運動幹部說了十幾年都解決不了的,更難期待由老蕭來解決。要期待2016總統來主動出面解決,理論上有機會,實際上很難觀。
       要解決第三個問題,更加困難。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各種獎勵制度不但成形有年,而且各級審查委員都是靠量產論文爬上今天的位置,甚至連大學校長也是。因此決策者不但不解產業界,甚至根本就不關心台灣與產業(所以才能安心地跟隨制度走,不管社會與學生的需要,也不會有良心衝突的問題)。最可悲的是,不管中青代學者如何厭棄當前國科會與各校的升等、評鑑制度,大家選教評會委員與各級主管時仍舊以當事人的論文發表量為首要考量。因此,這個既有制度、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之牢固,很難期待它有任何鬆動的可能。

       回到最根本的第一個問題:產業升級。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在〈台灣經濟成長低迷令人憂心〉一文中認真探討了這個問題,並且把主要希望寄託於「自由經濟示範區」。但是,就像他所指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過度仰賴租稅補貼,而台灣的租稅補貼已經遠低於鄰近國家而競爭力仍低於鄰近國家,顯然不可能再靠租稅補貼提升競爭力了(台灣12.8%,低於南韓的19.8%、中國大陸的19.4%、新加坡的14.1%,以及香港的13.6。因此,最後他還是把希望寄託在:「自由經濟示範區要能成功,必須著重在發展具有未來性、以創新驅動的產業和經濟活動,這才是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
        要推動台灣的未來產業,需要的是人才、資金與企業家精神。台灣不缺資金,問題在於資金的流動有助於經濟的泡沫化,而無助於產業升級。洪德生指出了根本問題之一:「照理說,新創企業在早期發展階段亟需資金的挹注,而創投基金通常是其主要資金來源。但截至目前,創投基金都投資在晚期或接近上市的公司,大大背離創投基金原始設計的初衷。如今,政府要扶植或引進創新產業,不能不檢討國內創投產業逐漸萎縮的原因,在相關法規制度上做大幅度的調整。」問題是:台灣資金之所以會流向房地產炒作和股市炒作,而不願意慎選有未來性的產業,背後正是財閥與行政院、立法院、地方縣市政府與議會勾結的結果。當台灣的總統當選人就是靠這樣的資金來支持競選經費時,如何期待總統當選人去解決這個數十年的積弊? 
        台灣也不缺這一波產業升級所需要的人才,畢竟我們只不過是要突破兩萬美金的人均GDP,而不是要挑戰三萬美金。因此,就算我們的人才遠不如歐美,只要適度拉開跟大陸的距離,就可以換得足夠的成長空間。何況,台灣目前是亞洲中高階人力的輸出國,所以關鍵問題不是人力素質不夠高,而是產業技術水準太低,無法發揮人力素質的優勢與潛力。

        所以,我們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台灣的企業家只想賺「easy money」,而不勞而獲的最簡單辦法是官商勾結。偏偏台灣官商勾結的管道又太發達,使得擁有資金與通路的大老闆只想跟行政院、立法院談判,賺補貼,而不想去跟外國技術水準相近的國家、企業競爭。
        如同前言,官商勾結的管道就是總統與各級民選首長當選之道,你要如何期待「周處除三害」?其次,擁有資源的企業家不長進,老蕭有辦法讓他們變得長進嗎?
       更叫人難堪的是:老蕭號稱「經濟老兵」,台灣累積數十年而有的經濟與產業沈疴,難道沒有老蕭「貢獻」的痕跡?

        書生不解世事,看不見台灣經濟與產業的根本問題在「不勞而獲的管道太發達」;而「資歷完備」的人卻或許就是始作俑者。假如馬英九手上只有這兩種人可用,換個總統就會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