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眾聲喧嘩

       最近部落格寫得少了,一部分是前一陣子全力在寫要給蘋果日報》的專欄稿子,以便提前寫滿半年份的 26篇後停筆。最後一篇將在 3/30 刊出。另一方面,我在思索著自己的轉型──不是如何去迎合市場,而是如何回歸退休時的初衷:把時間逐漸挪回到人文的閱讀與專書寫作。

        因為不喜歡看台灣的新聞,我已經跟台灣的時事脫節,只針對自己選定的議題,搜尋、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章、文獻。不過,台灣的讀者喜歡追逐當天的熱門話題,點閱率高的文章絕大多數是替讀者「出一口氣」的時事評論,而不見得真的需要深度。這樣的評論無助於台灣人看見自己的盲點,看見中長程的危機,看見更好的社會發展、出路與選擇。這樣的文章寫起來我很沒勁,所以逐漸失去寫評論的動力。
       另一方面,台灣的網路越來越熱鬧,網路的評論也越來越多元。當優質的網路媒體與不那麼優質的網路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我總覺得把時間花在時事評論不如把時間花在人文的專書寫作。
       不過,雖然台灣的網路媒體多元化了,評論文章多了,如果不慎選網路媒體,還是有機會變得更茫然,更好騙。

       天下雜誌在2013/1/1 推出《獨立評論@天下》,標著「最混亂的年代,最清明的聲音」,作者群涵蓋各大領域,許多作者都是長期關心社會改革的人。
        長期關心台灣社會與政治的陳永興醫師邀集李遠哲和吳念真等人籌辦了《民報》,並且在 2013/3/23的聲明裡憂心忡忡地說:「不分晝夜,台灣處處喧嘩,但我們卻聽不到一點厚實有力的聲音。」「台灣慢慢變冷了。冷的不是天氣,而是熱情、志氣;冷的是對這塊土地真心的關懷和愛,以及對她的未來曾經那麼殷切而且充滿自信的期待。有些人甚至連心都冷了,冷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冷到無感、無言。於是,我們逐漸看不清事物的真實面貌,聽不到可以心悅誠服的啟示,找不到可以共同尊敬的人,甚至看不到可以義無反顧、一心向前的願景。」陳永興有實踐的力量,吳念真擅長說故事和行銷,李遠哲從不改書呆子的愛社會本色。不知道這樣的組合會造就出怎樣的媒體?是否足以導正亂象?
       台灣的媒體讓人失望,這不僅已是多數共識,甚至變成了網路媒體追求利潤與商機的動力,因此各種不同屬性與創辦動機的網路媒體紛紛出現。
       2013月份《關鍵評論網》上線,創辦人關心的似乎是流量與商機而不見得是想要推動媒體與社會改革即便是總編的訪談,我還是看不出來這個媒體有何社會改革或媒體改革的企圖。假以時日之後,我不知道這個媒體會不會找到真正對台灣社會發展有幫助的方向。
       然後,2014/1/15 《風傳媒》網站開始營運,標榜著「如果,你已經厭倦台灣媒體的黨同異伐、公器私用,風傳媒來了!如果,你無法認同台灣媒體的輕薄、內視,風傳媒來了!風傳媒,一個有國際觀、專注揭弊、觀點犀利的新媒體!」一個結合金融界人士與中時前員工的媒體,會辦出充滿金錢色彩的媒體,或知識分子風骨的媒體?等待時間證明。
       另一方面,蘋果日報積極與各小眾媒體結合而企圖成為眾多散眾的共用平台。它可以在聲色犬馬的基礎上開創出大氣而有營養的風格嗎?等著瞧。
       此外,也許還有其他被我漏掉的新媒體或評論網站,譬如寫到這裡我才想起創立於2012/8/5的《想想台灣》,一個被某些人稱為「蔡英文智庫」的評論網站。
       如果把各種屬性的重要網站全部加起來,可能會像彩虹一樣眾色喧嘩。 
       但是,網路媒體的多元化不必然是因為思欲改革電視和平面媒體(報紙和周刊)的弊端;它也可以只是因為商機持續地在往電子媒體移動,使得商人見獵心喜,因而用另一種媒體在複製既有的弊端。但是,不管你是為錢或者為了理想,總是得要掛個「愛台灣」的招牌。這樣掛羊頭賣狗肉我們司空見慣,讓我更擔心的,是或許遲早會有人開始造假──在點閱人數 and/or 「按讚」的人數上灌水,就像當年有報紙大量印製沒人看的多餘份數,號稱「發行量領先」,以至於其他報紙不得不宣稱「閱報率領先」,而第三家則宣稱「訂閱率領先」。

       不過,這些問題就有待讀者自己去細心揣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