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英國製造業的衰落:補遺

       我今天在《獨立評論@天下》發表了〈英國工業的沒落與台灣的警訊〉一文,談英國製造業的衰落,也談它對台灣的警訊。
       如果Googledecline British industry」,可以找到不少論文和報告,甚至有好幾本專書。在這些嚴謹的研究報告裡,凱因斯派和市場派各職一詞地就這問題爭議了將進一百年,各自舉出對己方有利和對對方不利的證據。我不想陷入這些爭執裡,所以最後只整理了三個跟台灣關係較密切的線索。
       那篇文章很長,但是仍舊有許多重要的線索、感想沒辦法寫進去,就利用這篇文章來補遺。

英國製造業的沒落始於1870年 
       關於英國製造業的沒落,有很多事實都讓我很震撼,難以相信。其中一件是她竟然是從1870年開始衰落的──在她的科學大發現與學術研究都還仍舊遙遙領先全球的時候。
        第二個難以相信的是她齊聚資本主義、現代科學與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工業領先全球至少一百年,金融與科學繼續領先球將近601870-1940,它的製造業卻在這七十年內迅速地被德國和美國相繼超越。
       英國輸給美國的三個關鍵因素是:11900年時美國人口約 7,621 萬人,英國約 3,824 萬人,有人才優勢以及市場規模的優勢;(2)美國有後勁國追趕優勢,先利用人才優勢與市場優勢加速追趕傳統產業,再利用人才優勢與市場優勢發展 mass production而大幅降低成本且提升生產效率,最後再用人才優勢與市場優勢搶佔發明與新興產業的市場佔有率。(3)美國的前兩個優勢會吸引同文同種的英國金融市場的資金,而排擠英國製造業的投資;等到美國的產業優勢鮮明化,生活水準逐漸趕上英國,她就開始吸引英國的人才與創意,而加速英國本土的衰落。

不該再盲目崇拜柴契爾夫人
        底下這一張表告訴你:工黨與保守黨的表現沒太大差別,都救不了英國。[1] 
       英國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裡受創遠高於其他國家,導致製造業的負成長;但是在柴契爾夫人擔任首相的 1979年-1990年,英國的製造業還是同樣嚴重的負成長;有人為柴契爾夫人辯護,說政策的成效會有延滯現象,必須等她卸任後成效才會完全發揮,但是柴契爾夫人之後保守黨的梅爾又擔任了七年首相(1990-1997),偏偏 1989-2007年英國的製造業還是遠遠落後其他國家,甚至落後於失去二十年的日本。

       此外,柴契爾夫人執政期間製造業效率的提升是以裁員做為代價,毫無值得稱許之處可見得英國製造業衰落的最大關鍵不在於政黨政策,而是其他更根本的結構性問題──就像現在的台灣!
       使得英國製造業沒落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金融業太發達,而且他們對海外的投資興趣高於對英國的投資。從下一表可以看出英國製造業的空洞化。


       上表左邊是英國入榜 Forbes Global 2000 的前兩百大和前三百大(公司名稱前的數字代表該公司在 Forbes Global 2000 的排名,紅色代表製造業,藍色代表能源產業和菸酒業),右邊是德國的前兩百大和前三百大。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國最強的是金融服務業,其次是生醫產業,然後是菸酒;然而德國的製造業卻非常地強。而且,英國號稱只有生醫產業和航空產業超過德國,其實劍橋大學 的 Michael Kitson 和牛津大學的  Jonathan Michie 兩位教授指出生醫產業是英國政府利用醫療保險體系持下才會有競爭力,而航空產業則是受到英國政府國防體系的支持。[1]  

美國與大陸的崛起,與台灣的警訊
       美國的崛起,英國很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中國與台灣的人口比例約莫是55倍(1900年時美英人口比例不到兩倍,現在大約相差五倍),對台灣人口與資金的磁吸力遠遠超過美英之間!

       看著美國崛起與英國沒落的過程,真的很難不為台灣擔憂。美國大幅超越英國時,人力水準與管理能力等都還是不如英國,光是靠著市場大的規模經濟,結果就可以超越英國。
       同樣的道理,就算大陸的技術與管理水準比台灣差,以至於固定成本與 overhead 等是台灣的 5.5倍,攤分到 55倍的市場,每件所攤提到的成本還是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因此,就算大陸的薪水追上台灣,研發單位與高階經理的薪水遠超過台灣,攤提到零售價格上還是低於台灣。
        德國與英國一樣地受到美國與日本興起的威脅,以及國內與歐陸市場規模小而差異大的不利影響,卻遠比英國更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利基產業而制度。因此,台灣想要脫離大陸崛起的威脅,就要多學德國而少學英美。
       至於德國的優點與英國的缺點,可以看英國工業的沒落與台灣的警訊〉一文。

參考文獻
[1] Michael Kitson and Jonathan Michie, 2014, The de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UK manufacturing, 1870-2010, Centre for Business Researc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orking Paper No.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