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看不見的戰爭:食物中的微量元素

      全球營養不良人口已經從 1990-92 年的 18.6% 降低到 2014-16年的 10.9%,其中已開發國家為 <5%,東亞與東南亞都是 9.6%。回顧全球兩大「降低飢餓人口」的計畫,聯合國在 2000年啟動的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15年計畫的目標約莫完成了89%,但是 1996年啟動的 World Food Summit 20年計畫卻只完成了 40.4%。[1]
      但是根據 WHO(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卻有20億人口(超過30%)處於缺鐵性貧血,其中包括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居民。[2]
      機械化耕作、灌溉+化肥大幅提升了蛋白質與熱量的供應,但是並沒有成比例地提高微量元素(鐵、砷、鋅等礦物質,以及各種維他命)的供應量。
      因此,全球的糧食供應問題已經逐漸地從「量」的不足轉移到「質」的不足。然而很多消費者都不知道有這個問題存在,也不見得有足夠的知識「看見」和解決這個問題。
      人體、食物與土壤中欠缺的微量礦物質可以通過飲食多樣化、補充營養劑以及肥料添加劑等方式補充,問題是已知的鋅礦將會在 21 年內開採完畢,而發掘的鋅礦將會越來越價昂而質劣,其他微量礦物質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當這些礦產因為需求上升而價格越來越高時,農業部門可能會無法競爭得過工業部門(除非政府補貼)。[3]
      荷蘭的 Dutch Platform for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Society 在 2013 年提出一份給政府的報告,從全球、歐盟與荷蘭的角度討論各種人體與植物所需礦物質在全球範圍的供給趨勢。由於許多礦物質嚴重地集中在特定地區,而且其產銷受到政府與企業的壟斷,因此很容易受到人為的操縱和哄抬價格——大陸就是其中最顯著的例子之一。[4]
      該報告中並且指出:歐盟的飼料蛋白中有70%仰賴進口的大豆餅補充飼料蛋白的不足,如果大豆餅被出口國禁運,必須花十年的時間才有辦法自行建立起替代的供應體系,因此是中短期危機。但是歐盟對進口微量礦物質的進口仰賴是無法自行解決的,因此需要荷蘭政府與歐盟的長期政策來防範危機的發生,而不可能靠市場機制來化解這個潛在的危機。
      台灣呢?有沒有聽說過哪一個政府部門或學者在思索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 World Hunger Education Service, 2016, "World Hunger, Poverty Facts, Statistics 2016"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3] Helias A. Udo de Haes 等人,2012,"Scarcity of micronutrients in soil, feed, food and mineral reserves," The 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 網站。
[4] Dutch Platform for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Society,2013,"The geopolitics of raw materials for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